您所在的位置:
支气管错构瘤合并淀粉样变性介入治疗1例报告及诊疗思考
作者: 明宗娟
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摘要

本文报道1例63岁男性患者,因胸痛伴咳嗽就诊,经影像学及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管-支气管多发狭窄性病变,病理确诊为支气管错构瘤合并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性(TBA)。通过2次硬质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并结合文献探讨此类罕见病例的诊疗策略。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63岁,主因"胸痛伴咳嗽、气短4天"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胸部CT示气管壁多发结节样增厚、左主支气管狭窄伴左肺不张,支气管镜下见气管及左主支气管多发光滑结节样隆起,管腔重度狭窄。首次硬镜下冷热消融治疗,后病理提示支气管错构瘤(纤维脂肪及软骨组织增生),1月后复查提示腔内结节再次增多,二次介入治疗并再次活检,行刚果红染色阳性提示TBA。经硬质支气管镜下激光消融及病灶清除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随访4年,一般状况良好,再未出现明显胸闷、气短。

 

诊疗体会:本病例体现了呼吸系统罕见病的诊断挑战:(1)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感染或肿瘤;(2)影像学检查难以定性,支气管镜直视下活检至关重要,并需多部位取材同时结合特殊染色,建议对不明原因气道狭窄患者进行系统的"影像-内镜-病理"三联评估,特别注意淀粉样变性的刚果红染色检测;(3)治疗选择:介入治疗在本例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硬质支气管镜的多通道优势,实现消融、止血、通气同步进行,术前应充分评估狭窄程度及血供,制定应急预案,相比传统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尤其适合此类多发病变患者;(4)长期管理:定期支气管镜随访,警惕介入治疗后瘢痕狭窄等并发症,并监测复发,筛查可能伴发的系统性疾病。

 

总结:支气管错构瘤合并淀粉样变性临床罕见,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病理检查。硬质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但一次往往难以彻底,术后还需严密随访。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规范诊疗。


关键词: 支气管错构瘤 淀粉样变性 硬镜冷热消融
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5(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