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解释学生运动员之路:家庭教育背景、家庭支持与子女运动参与——广州为例
作者: 谢子昕
单位: 广州体育学院

摘要

在“体教融合”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探讨家庭教育背景与家庭支持如何影响青少年是否走上“学生运动员”之路,并揭示其阶段性作用路径,为羽毛球项目的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的家庭视角证据。

2024年在广州以配额抽样覆盖校队训练与多项青少年赛事现场,回收627份问卷、有效595份。以父母最高受教育年限表征家庭教育背景;将家庭支持划分为评价性与行为性(含支持职业取向、支持运动选择、鼓励课外活动、讨论体育价值、父母运动习惯、父母陪伴参与)。以“赛事参与意愿”“特长升学意愿”“选择特长升学”“运动职业意愿”为因变量,控制性别、家庭类型、日学习与通勤时间,构建基准与扩展多元回归模型比较。

研究表明,在未纳入家庭支持时,父母教育程度对早期/中期结果(赛事参与、特长升学意愿)显著正向;纳入家庭支持后,该效应显著衰减,且研究生组在“选择特长升学”“运动职业意愿”上出现反向显著,显示高教育家庭在后期关键抉择上更趋学术优先/风险规避。家庭支持显著提升模型解释力。跨阶段稳定的正向因子为“支持职业取向”“讨论体育价值”“父母陪伴参与”;处于早期环节更有效的因子为“鼓励课外活动”“支持运动选择”;在“特长升学意愿”上,“父母运动习惯”呈小幅负向。研究支持三者间“远端资本—近端装置—行为结果”的阶段性关系:家庭教育背景通过被“支持机制”激活,在早/中期强化赛事参与与升学意愿;进入高投入、高不确定性的后期选择时,高教育家庭的机会成本与替代路径使其对特长升学与职业化保持谨慎。

家庭教育背景对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并非线性恒定,而是经由“家庭支持”转译并随发展阶段而变:早/中期重在“信息—价值—陪伴”的资源赋能,后期则显露“学术优先”的净偏好。实践上应将“家庭支持”由“软因素”上升为“硬抓手”:第一,分阶段设计家校协同——入门期强调广义鼓励与选择认可,进阶/转型期强化价值对话与高质量陪伴;第二,对低教育家庭实施“精准赋能”,补齐信息通道与陪伴资源;第三,为中产与高教育家庭降低后期抉择的机会成本,提供可逆、可持续的学训通道与职业规划支持。上述证据为羽毛球等项目在城市情境下的后备人才培养与政策干预提供了以家庭为中心的评估与干预框架。

关键词: 体教融合,家庭教育背景,家庭支持,学生运动员,羽毛球
来源:2025年羽毛球运动科学前沿国际学术会议(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