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技术新进展
作者: 赵冬鹏
单位: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是临床中广泛使用的新兴方法,具有明确的疗效。然而接受ICIs的肺癌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在诊疗过程中容易合并肺部感染的风险,通常临床表现复杂,难以实现早期精准诊断。本研究旨在系统总结肺癌 ICIs 治疗合并肺部感染诊断技术的新进展,为及时识别感染、优化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CNKI 等数据库,收集 2015—2025 年关于肺癌 ICIs 治疗、肺部感染诊断的文献。纳入涉及新型诊断技术研发、临床应用评价的研究,排除重复及数据不全文献。从病原学检测、影像学评估、生物标志物及多技术融合等维度,分析诊断技术的原理、应用效果与局限性。

病原学检测方面,相比于传统细菌培养的检测技术,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通过非靶向测序 DNA/RNA 对临床样本中所有核酸进行高通量测序,在对真菌、病毒等特殊病原体,诊断敏感性达 85% - 92%,同时极大的缩短了检测时长并提高了检测准确性,因此可以作为传统培养方法的有益补充。数字 PCR 技术可精准定量病原体核酸,在低载量感染菌中优势明显,有助于肺癌 ICIs 治疗合并肺部感染的早期感染诊断。影像学评估上,通过AI 辅助 CT 影像分析,可实现自动识别感染病灶、动态监测病灶变化、区分感染与免疫相关肺炎(IRP),部分模型准确率可达 90%。生物标志物中,传统感染指标血清 PCT、CRP 对细菌感染有一定提示,但特异性欠佳。合理使用IL - 6、IFN - γ 等细胞因子可辅助鉴别感染与 IRP。新型标志物在 ICIs 治疗合并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有待验证。将上述诊断技术有效融合,可整理多维度信息,在肺癌 ICIs 治疗合并肺部感染中,使诊断符合率提升至 88% - 95%,明显缩短诊断时间,同时提高诊断效能。

目前临床中,肺癌 ICIs 治疗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技术取得显著进展,mNGS 等病原学检测、AI 影像分析、新型生物标志物及多技术融合,提升了诊断的精准性与时效性。但仍存在技术成本高、部分标志物特异性不足等问题。未来需优化技术流程、开展大样本研究验证,构建更高效的诊断体系,助力早期识别感染、精准区分感染与 IRP,改善肺癌 ICIs 治疗患者预后。

关键词: 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肺部感染、诊断技术
来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5(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