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高危人群是指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肺通气功能检测中FEV₁/FVC≥0.70,但相较于普通人群更容易进展为慢阻肺的个体。准确识别慢阻肺高危人群是延缓慢阻肺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大部分慢阻肺高危人群在静息状态下并无明显症状,这给早期识别带来了较大困难。运动心肺试验通过评估运动状态下的心肺功能储备,成为识别慢阻肺早期病变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之一。在非慢阻肺人群中,通气效率异常与肺气肿、小气道病变程度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通气效率异常是否可用于识别慢阻肺高危人群。因此,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多中心ECOPD队列研究,探讨运动心肺试验中通气效率异常在识别慢阻肺高危人群中的作用。
本研究基于ECOPD队列研究,于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期间招募了肺通气功能正常的社区来源受试者。研究纳入了在基线时完成合格问卷调查、肺通气功能检测以及运动心肺试验的受试者,并对其进行了为期3年的年度肺通气功能随访。在运动心肺试验中,通气效率异常定义为二氧化碳通气当量的最小值超过正常值上限。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慢阻肺的发生风险以及肺通气功能中FEV₁的年下降率。其中,慢阻肺的发生风险进一步细分为基于肺通气功能定义的慢阻肺、具有临床意义的慢阻肺以及中度及以上慢阻肺。统计分析采用区间删失时间到事件模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非线性关系)、随机系数回归模型以及混合效应重复测量模型。
本研究共纳入573名基线时肺通气功能正常的受试者,其中517名(90%)在3年随访期间完成了至少一次肺通气功能检测随访。研究发现,通气效率与慢阻肺发生风险之间存在“J”型关系,即通气效率越差,慢阻肺发生风险越高。具体而言,通气效率异常的受试者(n=92)相较于通气效率正常的受试者,进展为肺通气功能定义的慢阻肺风险显著更高(HR 2.31,95% CI 1.55-3.43,P<0.001),进展为具有临床意义的慢阻肺风险更高(HR 3.27,95% CI 1.81-5.91,P<0.001),进展为中度及以上慢阻肺的风险也更高(HR 3.73,95% CI 1.87-7.44,P<0.001)。此外,通气效率异常的受试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₁的年下降率更快(44±10 vs. 26±5 mL/年,调整后平均差16 mL/年,95% CI 0-32 mL/年,P=0.045)。
本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心肺试验中的通气效率指标能够在肺通气功能正常的个体中有效识别慢阻肺进展的高危人群。对于肺通气功能正常但通气效率异常的个体,建议尽早进行戒烟等危险因素干预,以延缓或预防慢阻肺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