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大数据视角下羽毛球运动损伤高发场景与体、技能训练干预方案设计
作者: 胡英姿
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

摘要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应对羽毛球运动“快、狠、准”发展趋势下日益突出的损伤问题——运动损伤不仅影响专业运动员竞技生涯,还威胁大众健身爱好者健康,而传统经验型研究存在场景定位模糊、干预方案通用化等局限。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多源信息整合能力,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损伤流行病学特征、高发场景及风险因素,设计针对性体能与技能训练干预方案,构建科学的羽毛球损伤预防体系,为训练实践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通过多源数据整合法收集756名羽毛球爱好者损伤流行病学资料、动作捕捉系统获取的生物力学参数、可穿戴设备记录的训练负荷数据及精英运动员赛季追踪数据(如BADINSEP研究数据),构建综合数据库;运用统计分析法(Excel与SPSS软件)开展损伤部位分布、重复受伤率等描述性统计,结合关联规则挖掘损伤与场景、技术动作的内在关联;采用实验对比法参考身体功能性训练、增强式训练等干预实验,分析方案效果;同时融入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理论与实证成果支撑方案设计。

研究结果:其一,损伤呈明显部位集中趋势,手腕损伤发生率最高(36.37%),其次为肩袖损伤(31.74%)与踝关节扭伤(27.38%),且急慢性损伤均存在高复发率(如膝关节韧带扭伤重复受伤率达62.14%);不同人群损伤特征差异显著,专业运动员以踝足部、膝关节损伤为主(与训练负荷大相关),业余爱好者多为手腕、肩袖损伤(因技术不规范、肌肉力量不足)。其二,损伤高发场景,包括起跳杀球落地(易伤踝膝关节)、网前跨步接球(易伤大腿内收肌群与膝关节)、后场反复击球(易伤肩袖与手腕)等,核心风险因素涵盖技术动作缺陷(如握拍错误、步法不到位)、训练负荷不当(负荷骤增15%以上损伤风险显著上升)、个体因素(伤病史为强预测因子)。其三,基于风险因素设计的干预体系包含五大模块:身体功能性训练、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增强式与复合式训练、技能训练优化、科学热身与恢复等。

研究结论:大数据技术可精准揭示羽毛球运动损伤规律,所设计的多维度训练干预方案能有效提升运动员动作质量与体能水平,降低损伤风险,为不同人群(专业运动员、业余爱好者)的羽毛球训练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为运动损伤预防领域的大数据应用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关键词:大数据;羽毛球;运动损伤;干预方案
来源:2025年羽毛球运动科学前沿国际学术会议(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