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剖宫产率上升及生育政策调整,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PA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导致产后大出血、围产期子宫切除及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案例基于胎盘植入患者的全周期安全列表管理的理念,执行过程中实行PDCA(Plan-Do-Check-Act)循环管理理论,从风险防控、流程执行、效果评估、持续改进四个维度,构建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全周期安全管理体系,流程优化从三方面入手,1,术前管理,2,控制出血思维贯穿手术整个过程,3,术后管理。 结合临床实践数据验证管理成效,为降低母婴并发症、提升诊疗安全性提供可推广的实践方案。
构建精准化风险防控体系 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管理核心在于 “提前预判、主动防控”,需结合临床指南与诊疗经验,从诊断分级、资源储备、方案制定三方面搭建基础框架。
资源储备:保障多学科协作能力 1. 多学科团队(MDT)组建:固定产科(含高危产科亚专业)、麻醉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输血科、儿科核心成员,明确分工:产科主导诊疗方案制定,麻醉科负责术中生命支持与容量管理,泌尿外科协助膀胱保护与损伤修复,输血科保障应急血源供应,儿科负责新生儿抢救。 2. 物资与血源准备:术前备好输尿管导管、超声刀、专用止血缝线等器械;按 “≥4U 同型红细胞 + 200ml 新鲜冰冻血浆 / 例” 储备血源,对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术前纠正贫血,确保血细胞比容>0.30%;建立 2-3 条静脉通路,高风险患者提前预留中心静脉导管。
资源储备:保障多学科协作能力 1. 多学科团队(MDT)组建:固定产科(含高危产科亚专业)、麻醉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输血科、儿科核心成员,明确分工:产科主导诊疗方案制定,麻醉科负责术中生命支持与容量管理,泌尿外科协助膀胱保护与损伤修复,输血科保障应急血源供应,儿科负责新生儿抢救。 2. 物资与血源准备:术前备好输尿管导管、超声刀、专用止血缝线等器械;按 “≥4U 同型红细胞 + 200ml 新鲜冰冻血浆 / 例” 储备血源,对血红蛋白<100g/L 的患者术前纠正贫血,确保血细胞比容>0.30%;建立 2-3 条静脉通路,高风险患者提前预留中心静脉导管。
动态评估管理成效 (一)术中指标核查:验证操作安全性 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等关键指标,对比不同术式的效果差异。贯穿控制出血及损伤思维的手术 8 例 3 级 PAS 患者为例,采用经后路逆式子宫切除术后,手术时长 83-114 分钟,术中出血量 600-1500ml(仅 3 例>1000ml),4 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 200-400ml),术中生命体征均平稳,无 DIC 等严重并发症。 (二)术后效果评估:短期与长期结合 1. 短期指标:统计术后住院时间(目标≤8 天)、并发症发生率(感染、腹胀、膀胱损伤等)。上述 8 例患者中,7 例于术后 7 天内出院,仅 1 例因膀胱损伤延长至 8 天出院,无术后感染病例,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均恢复至 90g/L 以上。 2. 长期随访: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评估患者月经恢复情况、盆腔器官功能(如排尿、排便)及心理状态,未发现盆腔粘连、慢性疼痛等远期并发症。
靶向解决薄弱环节 1. 并发症预防优化:针对术后腹胀发生率较高的问题,调整术后饮食方案(术后 6 小时开始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半流质);针对膀胱损伤风险,术前增加 MRI 对 “子宫 - 膀胱间隙” 的评估,术中由泌尿外科医生全程旁站监护。 2. 资源调配升级:与输血科建立 “紧急用血绿色通道”,将血源到位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15 分钟;更新手术器械,引入超声刀替代传统电刀,减少术中组织损伤与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