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骨再生策略常利用生物材料促进成骨并调节炎症反应。本研究旨在兔胫骨非临界缺损模型中评估四种生物材料的再生潜力:(1)脱蛋白猪骨矿物(DPBM);(2)高级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3)粘性骨(STB,由DPBM与APRF复合而成);(4)牛源胶原支架(CS)。
将30只15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五组:空白对照(EC)、DPBM、APRF、STB和CS。于双侧胫骨制备标准缺损(直径2.2毫米,深度6毫米),分别植入相应材料后覆盖猪胶原膜。术后2周和6周通过微CT、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Runx2、ALP、CD31、TNF-α)评估骨形成、血管化及炎症情况。
STB组表现出更显著的新骨填充量和更致密的小梁结构,同时Runx2与ALP水平升高,提示成骨能力增强。更高的CD31表达和更低的TNF-α水平表明其兼具促进血管化和抑制炎症的作用。相比之下,CS组骨诱导作用有限,APRF组仅产生轻度早期成骨促进作用。尽管STB展现出最优的整体骨再生能力,但其与DPBM组的新骨形成量在所有时间点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术后2周时STB组的TNF-α水平显著低于DPBM组,显示其具有更明显的早期抗炎效应。
STB通过促进骨形成、改善血管化及减轻炎症反应,展现出作为临床骨再生材料的潜力。然而其与DPBM在成骨量方面缺乏统计学显著差异,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相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