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治思路
2013-12-27 00:00:00 来源:医脉通 阅读:12次
大多数临床医生都知道肝硬化患者存在出血倾向,主要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纤溶亢进及脾功能亢进所致血小板减少有关。而肝硬化患者也可能出现血液高凝状态,表现为肝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活化血因子的清除下降,血小板减少以及血管内凝血增加有关。治疗的关键在于维持机体促凝与抗凝活性的平衡,积极处理消化道出血或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发表在《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的一篇综述旨在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3 Sep;11(9):1064-74.】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输注血小板,使血小板不低于56,000/mm3,应注意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快、过多引起血管内压升高,造成出血风险增加甚至复发。血红蛋白低于7 g/dL为输血指征,应避免经验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注意监测纤维蛋白原水平并将其维持在100 mg/dL的水平以上(若低于150 mg/dL提示可能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首选血浆冷沉淀物输注(包括凝血因子VIII、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及凝血因子XIII等成分)。
在进行有创性操作之前,应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使其维持在50,000-60,000/mm3的水平(对于一些高危患者甚至要求达到100,000/mm3的水平以上),应尽量避免预防性输注FFP。对于需要拔牙的患者,提前经鼻吸入去氨加压素(DDAVP)可改善血小板功能。
周围静脉栓塞: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而非慢性)的周围静脉栓塞或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患者,建议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疗。
久病卧床的患者:对于所有住院的或要求制动的肝硬化患者,应同无肝硬化的患者一样,给予规范的预防性抗凝治疗,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
评论
这篇综述为肝脏疾病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建议,每个可能收治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医生都应认真阅读。为了能够有效防治上述临床紧急情况,需要对患者抗凝及促凝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编译自:"Top 10 Practice Changers in Gastroenterology: 2013."Medscape.December 13,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