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速递 | 胡必杰:急性呼吸道感染防治需加强临床与感控协作

2024-09-11 09:18:55 来源:医师报感染频道 阅读:36次

日前,在第20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暨第 8 届东方疑难感染病论坛联合大会上,《成人门急诊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发布。这是第一部囊括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流行病学、常见病原体与检测技术、传播特点与防控策略、临床诊治要点、抗病毒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疫苗接种及宣教培训等“诊、治、防”为一体的专家共识,从临床的角度阐述了ARI的临床诊治要点,从感控的角度明确了院内ARI防控的重心和难点,并提出ARI防治工作中临床和感控的职责与合作,倡导医防协同的核心内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对共识进行了解读。

 

[[[expert-person]]]

 

感染判断与重症化评估

 

胡教授表示,疑似ARI症状先判断感染部位。若出现流涕、鼻塞、打喷嚏和咽痒等较轻的症状,伴或不伴发热,应疑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若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到严重的脓毒症和呼吸窘迫等,应疑似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出现ARI相关症状时,在病毒流行期间、聚集性发病或有相关暴露,怀疑病毒感染。咳黄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或降钙素原升高,则考虑细菌或合并细菌感染。

 

ARI重症化的危险人群包括:老年人(≥65岁)、妊娠期妇女、体重过轻或肥胖(BMI<18.5 kg/m2或>30 kg/m2)、长期吸烟者、糖尿病、重要脏器慢性病(如心、肺、肝、肾等)、恶性肿瘤中晚期患者、免疫缺陷人群(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HIV感染、器官移植患者)。氧饱和度(<93%)及常用的早期风险预警评分工具CRB-65、CURB-65可用于门急诊识别非免疫缺陷基础的成人重症ARI高风险患者。

 

充分考虑病原特点推进适宜诊疗策略

 

胡教授表示,ARI的病原体复杂,目前没有一种简单、快速、廉价的方法能够明确诊断大部分病原体。而门急诊就诊的ARI患者以病毒感染为主,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没有必要对所有门急诊就诊的ARI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呼吸道病原体流行期间,尤其是病毒感染时,建议尽可能在起病早期采用基于核酸技术的检测方法;怀疑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应结合传统病原学检测(含涂片染色镜检和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抗原/抗体检测)等。

 

不论重症、非重症患者,确诊流感病毒感染须尽早展开抗病毒治疗。不建议对ARI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但对于重症新冠感染低氧(氧饱和度 < 93%、氧合指数 < 300或SpO2≤ 97%且SpO2/ FiO2≤ 315 mmHg)患者、重症CAP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情况,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

 

感染防控关键: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感控管理 及时接种疫苗

 

胡教授表示,在做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从飞沫传播、气溶胶(空气)传播、接触传播三个传播途径做好ARI的感染防控工作。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控管理。对于疫苗可预防ARI,鼓励及时接种疫苗,尤其是易感高危人群或相应疫苗优先接种人群。引起ARI的病毒传播能力较强,临床诊治中需根据流行病学史及时给予防治建议。除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外,应针对高危人群进行免疫接种,建议接种流感疫苗(每年)、完成肺炎链球菌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接诊ARI的医务人员(如发热门诊)建议接种流感、新冠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