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交融,启迪新知!CDS2024全体大会亮点纷呈

2024-11-15 20:40:51 来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阅读:4次

会议官网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六次学术会议 时间:2024/11/13~11/16 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进入会议

 

2024年11月13—1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江苏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六次学术会议在南京市举行。本次大会以“聚焦前沿、规范管理、赋能基层”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跨学科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为全面提升我国糖尿病的科研和临床诊治水平贡献了力量和智慧!

开幕式之后,全体大会1在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滕卫平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学翁建平教授的联袂主持下接续举行。

滕卫平教授、翁建平教授主持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大会主席、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以“凝心聚力、立足临床,推动中国糖尿病事业发展”为主题,汇报了CDS年度工作、2024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以及临床问题驱动的科学研究。

 

朱大龙教授作工作报告

 

CDS年度工作汇报

 

 

党建工作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学会的相关规定,牢牢把握学术工作方向,充分发挥党小组在学术活动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了学术会议的顺利开展和各项学术任务的圆满完成。

 

基层教育

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4部委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为未来糖尿病的防治指明了方向。加强全国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能力建设,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数十万人。同时,积极开展基层糖尿病防治现状调查,为未来培训提供了宝贵依据。

 

科学研究

近五年糖尿病学分会在SCI期刊发表论文3525篇,其中高影响因子论文340篇;在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发表论文436篇。此外,还发布了32个指南共识。

 

国际交流

与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开展合作课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ADA、美国心脏协会(AHA)开展“知心控糖”项目。

 

蓝光行动

2024年全国范围内开展“蓝光行动”,点亮70余座标志性建筑,举办筛查义诊、科普讲堂等活动。

 

2024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

自2003年起,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历经多版更新,《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工作自今年5月启动,经过多次审稿与统稿会议,现已接近完成。

相较于2020版,新版指南共20章节,新增了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1型糖尿病章节,同时将吸烟相关内容合并至生活管理方式章节。同时,新版指南更新了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添加了糖尿病分型流程;增添了糖尿病综合控制自标和治疗路径等内容。

临床问题驱动的科学研究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们要从临床问题中寻找研究灵感。”朱大龙教授强调并介绍了相关研究工作,包括: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新药GK激动剂的研发、糖尿病小纤维神经病变的早期筛查与诊断、周围神经病变流行病学研究 DPN-CHINA、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早诊早治新策略、中国多中心代谢手术横断面调查、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的诊疗新技术研究、1型糖尿病的细胞免疫新疗法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赵家军教授分享了“从整体观、系统观理解心肝肾代谢综合征”的精彩报告。

赵家军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代谢异常是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在2023年提出了“心脏—肾脏—代谢综合征(CKM)”的概念,指由肥胖、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和心血管疾病(CVD)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强调通过减重、降压调脂、降糖以及对亚临床CVD和CKD的综合管理来预防CVD。
但赵教授指出,肝脏在代谢调节中居于核心位置,且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变性肝病(MASLD)常与多种代谢紊乱共存。研究证实,MASLD与CVD、CKD有多种共同的危险因素,并在机制上有密切的相互调控关系,应将CKM与MASLD视为一个综合的、相互关联的体系来考虑,以实施全面的防控策略,更有效地管理和预防相关慢性疾病。

内脏脂肪组织过多和失调是CKM发生和进展的主要机制,其造成的危害不仅体现了MASLD在CKM综合征中的关键地位,更凸显了脂毒性在其中的核心作用。脂毒性是指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和细胞内脂质含量超过脂质组织的储存能力和各组织对FFA的氧化能力,引起血脂水平异常升高或非脂质组织中脂质过度沉积,进而对组织和器官产生的损伤与毒性。脂毒性是疾病发生的“黑手”、病情进展的“推手”及不良预后的“凶手”,早期防控脂毒性对于有效管理CKM和MASLD至关重要。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院士以“节食与健康的机制和意义”为主题介绍了葡萄糖感知通路以及葡萄糖饥饿模拟物药物的生理功能。

林圣彩院士分享学术报告
林圣彩院士在报告中主要探讨了葡萄糖感知与健康长寿的关系。他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在葡萄糖感知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葡萄糖感知通路可能是连接健康和长寿通路的关键,并指出“葡萄糖饥饿”能激活AMPK并抑制mTORC1-,这两种变化已被发现跟延长寿命相关。二甲双胍也是通过这一通路激活AMPK来执行功能。
此外,研究团队利用小鼠模型,寻获到“卡路里限制模拟物——calorie restriction mimetic”。研究发现,其通过激活AMPK,可以改善脂肪肝症状,并延长肝癌小鼠的寿命。

在报告中,林圣彩院士特别强调了“七分饱”对健康的重要性,节食会改变胃肠的食糜质地,从而改变肠道微生物,产生如石胆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可通过激活AMPK来延长寿命。

 

 

 

 

随后的全体大会2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郭立新教授共同主持。

纪立农教授、郭立新教授主持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医学院糖尿病中心John Buse教授获得了2024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颁发的“糖尿病杰出临床医生奖”。同样深耕于临床实践的朱大龙教授深感其重要性,于是邀请John Buse教授出席本次大会,分享其成为顶尖临床医生的宝贵经验与独到见解。

John Buse教授受邀分享宝贵经验
John Buse教授认为,治疗惰性与患者依从性不足是糖尿病治疗达到最佳疗效的两大关键障碍。同时,改善生活方式仍然是所有血糖管理措施的基本要素,需要提供持续的个性化指导。在糖尿病患者的照护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着 “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信个性化护理的精髓在于医疗提供者与患者间建立起深度互动、共商共决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意味着与患者进行充分而细致的沟通,精准把握其治疗需求,从而量身定制“以患者为核心”的治疗方案;更要充满同理心,深切感知并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并提供相应的情感支持与心理慰藉。在此过程中,John Buse教授特别强调 “宜循循教导,勿徒然说教;当殷殷鼓励,莫轻易责备。”

此外,John Buse教授阐述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即通过筛查空腹血糖或HbA1c尽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积极干预,使血糖、血压和血脂达标,进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拥军教授分享了题为“构建国际化临床研究生态”的主旨报告。

王拥军教授分享学术报告
王教授指出,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改变临床实践,改变临床实践的核心在于更新临床指南,而临床指南的更新则依赖于大型临床试验所提供的循证医学证据。当前,高水平临床试验已成为国际医学竞争的“主战场”。
自2013年国家神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落地以来,10余载的发展刻画出一条属于中国神经领域高水平临床研究之路,脑血管病临床研究更是站在了世界舞台正中央。王教授借此讲述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深刻阐述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临床导向、国家需要、国际地位、产业支撑四大方向,并从全球视野出发,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了构建国际化临床研究生态的5大关键要素:培养卓越的主要研究者(PI)、打造临床研究的公共平台、培育临床研究的国内和国际协作网、构建“基础一临床一转化一体化”的研究体系以及锚定临床需求驱动的研究方向。

最后,王教授通过介绍国家神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中国脑血管病、缺血性卒中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和研究进展,生动阐明了以临床需求驱动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强调,开展临床研究应当肩负使命担当,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解决社会切实需要。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在线上分享了以“化学重编程:开启再生医学新时代”为主题的大会报告。

邓宏魁教授线上报告

邓宏魁教授在报告中聚焦于细胞再生医学领域,特别是干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他首先介绍了细胞替代疗法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糖尿病领域,胰岛移植是治疗糖尿病的理想方式,但胰岛来源的缺乏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邓教授团队致力于开发新的细胞命运调控方法,通过化学小分子调控实现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他们首次证明了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细胞)的可行性,为利用病人自体细胞制备多能干细胞开辟了新途径。

在糖尿病治疗方面,邓教授团队利用CiPS细胞在体外制备胰岛细胞,通过移植胰岛细胞实现生理性、自主性的血糖调控。他们的临床研究表明,移植后的胰岛细胞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葡萄糖清除能力,且未发现排斥反应。

邓教授最后强调,该细胞在未来不仅可应用于糖尿病治疗领域,更在细胞替代疗法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其应用范畴不仅限于体内治疗,还可用于体外药物筛选及疾病模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