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医咖秀/院士风采/
巴德年
巴德年 免疫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巴德年(1938.10.27- )免疫学专家。吉林省四平市人。1967年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1982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博士学位。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首次发现抗胸腺自家抗体,从而揭示了高血压大鼠免疫功能低下原因;用胸腺移植等免疫重建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免疫与高血压相关的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癌转移机理及防治途径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建立5种高转移动物模型和稳定的高转移性细胞株。同时,在内源性白介素-2诱导、同种LAK细胞应用、LAK细胞杀伤原理以及LAK细胞的临床治疗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卞修武
卞修武 病理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病理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名誉主委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分会会长国际肿瘤转移学会常务理事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Science、Cell、Cell Stem Cell、 Cancer Cell 等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查看详情
曹雪涛
曹雪涛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
曹雪涛院士对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开展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发现了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调控功能的新型DC亚群,且发现成熟DC在基质作用下能进一步增殖和分化;提出了DC的免疫调控新机制并发现其具有两类新的功能。从DC自主发现124条全长新基因并研究了20余条的功能,发现的12种新分子获得HUGO正式命名。提出了免疫与基因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并开展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完成的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 Immunol、Blood、J Immunol、Cancer Res、JBC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101篇(影响因子>5分有27篇,其中10分以上6篇、28分一篇),主编专著3部,是国家973免疫学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负责人。以第一申请人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6项,合作申请27项, 已经获得授权13项。牵头研制的4种生物高技术产品已试用于临床(其中2种已获国家新药证书)。1998年4月发现第一条基因,曹雪涛率领免疫学教研室已做了50000多个基因片断测序,其中有3000多个片断为人类首次发现,已获得人类全长新基因124条。1995年开始,他把树突状细胞作为主攻方向,使其成为一项包括免疫学、肿瘤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免疫治疗等学科共同交叉的立体性课题研究。2004年,曹雪涛领衔的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首次在国际上发现的一种具有独特调控功能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免疫学》上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成为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刊登由我国科学家自主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并得到了国际免疫学界的高度评价。 如何在基础免疫研究的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我国的免疫学事业的根本性突破?曹雪涛敏锐地发现,树突状细胞是人体内数量极少且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它为人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免疫学“防御机制”。如果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将为设计新型疫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查看详情
陈国强
陈国强 癌基因和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南医科大学
陈国强,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先后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等项目,致力于肿瘤细胞命运决定和肿瘤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在Cancer Cell,Nat Cell Biol,Nat Chem Biol,Nat Commun,Blood,Leukemia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他引15000余次。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并获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自然科学牡丹奖等荣誉称号。
查看详情
陈洪铎
陈洪铎 皮肤性病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洪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国际美容皮肤科学会会长,国际生物医学科学协会副会长,国际皮肤科学会常务理事,世界卫生科学院终身荣誉会员,美国皮肤病学会荣誉会员,美国皮肤科学会国际荣誉会员,亚洲皮肤科协会名誉理事,Journal of Applied Cosmetology(欧洲)名誉主编,Int J Biomed Sci(美国)副主编,J Am Acad Dermatol(美国)中国顾问,《中华皮肤科杂志》名誉总编等。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朗格汉斯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该研究成果是免疫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其中,“朗格汉斯细胞生物学功能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已入选《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发表学术论文704篇,其中英文论文335篇;主编主审合编专著39部。他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奖,吴阶平医学奖,国际皮肤科学会突出贡献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查看详情
陈君石
陈君石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研究领域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交流;食品毒理学;膳食、营养与慢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食物强化;总膳食研究。曾取得多项突出成果,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主要兼职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前主席、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团成员、国际生命学会中国办事处主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营养科学系和香港中文大学兼任教授、中国毒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
查看详情
陈可冀
陈可冀 心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查看详情
陈润生
陈润生 眼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润生院士是我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非编码RNA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陈院士二十多年来在生物信息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曾参加我国第一个完整基因组泉生热袍菌B4基因组序列的组装和基因标识,曾参加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构建了收录非编码RNA及其基因的数据库NONCODE,以及收录非编码RNA与其它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数据库NPInter,这两个数据库也已成为了国际在非编码RNA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数据库。
查看详情
陈赛娟
陈赛娟 血液内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组学与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查看详情
陈香美
陈香美 肾内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肾脏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肾脏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我国肾脏病领域的领军人才:在慢性肾病特别是IgA肾病、糖尿病肾病、老年肾损害,尿毒症替代治疗及透析登记,灾害相关急性肾损伤等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学术成果,并实现优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4项及其他省部级一等奖5项,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获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杰出华人医师奖、中国侨界杰出人物、树兰医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荣立军队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
查看详情
陈孝平
陈孝平 肝胆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胰外科和器官移植领域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胆胰外科研究所所长。器官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肝胆胰外科领域做出了较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和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建立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3项和肝移植术1项;提出小范围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理念,建立不缝合胆管前壁的胆肠吻合术和插入式胆肠吻合术;改进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步骤,创建陈氏胰肠缝合技术等。这些理论和技术已在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1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曾获得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并获得中国肝胆胰外科领域杰出成就金质奖章、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先后被评为全国教学名师、全国卫生单位先进个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医德标兵。2017年获得亚太肝胆胰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金质奖章,2019年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2020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2021年,荣获首届“湖北省杰出人才奖”,主编的5年制《外科学》第9版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个人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意大利Insubria 大学前任校长Renzo教授在《Nature》发表署名文章,称陈孝平为“国际肝胆胰外科技术改进与创新的领导者”。 现任亚太腹腔镜肝切除推广与发展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腹腔镜肝切除推广与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主席,亚太肝癌协会常委,美国外科学会Honorary Fellowship,美国外科学院Fellowship,国际外科专家组(ISG)成员(中国大陆仅1名),意大利Insubria 大学医学院外科名誉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兼肝脏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和器官移植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腔镜与机器人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会长。
查看详情
陈义汉
陈义汉 心内科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基金委卓越研究群体负责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国家干细胞与重大疾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心血管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和上海市心律失常研究中心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医师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