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招聘公告

2021-01-12 15:43:35 来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创建于1915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国立医院,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阅读:310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博士后招聘公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创建于1915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国立医院,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北大医院有着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秉承“厚德尚道”的院训,追求“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准原点”愿景。我院设有36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6个研究所;作为国内一流的医学中心,我院拥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项目19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共12个和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我院注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汇聚了包括两院院士、“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厚积淀耕耘一百载,新时代筑梦三十年。在北大医学的引领下,北大医院致力于创建一流学科,培养一流学者,成就一流学术。为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充实人才队伍,现向海内外诚招博士后!

一、博士后研究项目

基本申报条件(满足此条件基础上,结合合作导师要求(详见官网招聘岗位),择优录取)

1. 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科研、临床、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

2. 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生,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2年,年龄不超过 35 岁;

3.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生、临床型博士、科研型博士(至少已有一年以上规培轮转经历)毕业生;(此条仅作为临床博士后申请条件)

4.博士在学期间,作为第一作者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或被正式接收论著1篇或作为项目的主要参加者(排名在前三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

(二)合作导师

泌尿外科李学松教授

1. 导师简介

李学松,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室副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CUA)泌尿男科工程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CUDA)委员兼副总干事,中国研究型医院泌尿外科青委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担任《Current Opine in Urology中文版》编辑部主任兼副主编,《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副主编、《Translational Andrology and Urology》编委,《Androlog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等中英文杂志审稿专家。

在肿瘤领域、上尿路重建领域,总结创新了多项手术技术;基于多年对泌尿系肿瘤的研究,在肾癌、尿路上皮癌临床预后特点、诊断、治疗及分子机制探索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多领域多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先后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在中英文杂志发表了150余篇论文,其中SCI70余篇;参编或编译泌尿外科专业书籍14部,主译3部,主编1部。曾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世界华人泌尿外科学会新星奖、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等多个奖项。 

2. 研究方向

泌尿系肿瘤及尿路重建

妇产科杨慧霞教授

1. 导师简介

杨慧霞,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妊娠相关疾病的临床与发病机制研究,发表SCI论文90篇,中文核心期刊263篇,主编著书16部,牵头制定产科诊治规范20部,多次获得专利授奖和省部级奖项。

2. 研究方向

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与发病机制研究;胎盘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人体微生物组与生命早期发育交互作用机制研究

泌尿外科龚侃教授

1. 导师简介

龚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兼任医促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泌尿外科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肿瘤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肿瘤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泌尿外科学组组长,国际遗传性肾癌VHL联盟中国唯一咨询委员,中国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委兼秘书。长期致力于泌尿系肿瘤的诊疗和研究,曾多次赴日本、新加坡、美国、欧洲等地培训学习,在相关领域填补国内多项空白。迄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基金各1项,累积经费近1000万元。在Cancer Research、Genetics in Medicine等国际著名肿瘤和遗传学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审5项;获得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华夏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2. 研究方向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发病机制与早期诊断皮肤性病科李若瑜教授

1. 导师简介

从事医学真菌基础与临床研究30年,带领团队密切结合临床开展研究,致力于提高真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建立了真菌感染规范化诊断体系和抗真菌治疗体外疗效监测体系,同时积极探讨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及耐药机制。获得国家级项目10项以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现任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皮肤性病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太地区医学真菌学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同时担任《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及《中国真菌学杂志》副主编,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BJD)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JAAD) 编委。

2. 研究方向

真菌感染与免疫、真菌感染的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

皮肤性病科刘伟教授

1. 导师简介

从事医学真菌基础与临床研究20余年,致力于病原真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以及新型抗真菌治疗的研究。获得国家级项目10项以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现任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理事,中国菌物学会理事、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国际人和动物真菌学会(ISHAM)会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性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细菌与真菌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整合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牙颌颜面医疗美容分会常务理事,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性疾病学会(ECCMID)药敏委员会中国药敏专业委员会(ChiNAC)委员;〈微生物与感染〉常务编委,〈菌物学报〉、〈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编委,〈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通讯编委,〈医学参考报〉“微生物与感染频道”编委。

2. 研究方向

病原真菌的耐药性和新型抗真菌治疗。

皮肤性病科林志淼教授

1. 导师简介

现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性皮肤病,获得过霍英东教育基金等奖项。代表性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先确定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Olmsted综合征、PLACK综合征、外胚叶发育不良、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Bothnia掌跖角化症等疾病的致病基因及发病机理。首次在国际上命名一种遗传性皮肤病—PLACK综合征。

2. 研究方向

遗传性皮肤病新致病基因及发病机理研究,遗传性皮肤病治疗研究。

皮肤性病科汪旸教授

1. 导师简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方向:皮肤肿瘤、皮肤病理。一直从事皮肤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及发病机制研究,并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近年来发表SCI文章30余篇,带领课题组在Blood,JID等高水平期刊中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的资助。目前担任国际皮肤淋巴瘤协会(ISCL)执委,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分会皮肤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实验学组委员,担任《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杂志青年编委。

2. 研究方向

皮肤肿瘤,皮肤T细胞淋巴瘤发病机制研究。

肾脏内科杨莉教授

1. 导师简介

杨莉,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急性肾损伤的组织损伤与修复机制,以及临床防治研究工作。代表性研究发表在Lancet, Nature Medicine, J Clin Invest等期刊。

2. 研究方向

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研究

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早期防治

肾脏内科赵明辉教授

导师简介

赵明辉教授重点研究领域是CKD防治和肾脏病免疫炎症发病机制。涉及ANCA相关小血管炎、抗肾小球基底膜病和狼疮肾炎的病因学、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新型疗法。发表SCI收录论文325篇,他引4416次,H指数42。5次应邀为本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杂志Nat Rev Nephrol撰写综述。连续5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研究方向

肾脏病免疫炎症机制

肾脏内科陈旻教授

导师简介

陈旻教授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获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特别是原发性小血管炎以及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的论文106篇,累计影响因子502,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2010和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各一项(均为第二获奖人),2011年获得北京市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2012年获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首届青年研究者奖。中华肾脏病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

免疫介导的肾脏病

肾脏内科张宏教授

导师简介

张宏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日本冈山大学医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系客座研究员。国际肾脏病学会教育大使,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获得者。

张宏教授的课题组长期致力于IgA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策略研究,对IgA肾病进行了系列的应用基础和临床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证明IgA1分子糖基化缺陷可直接影响IgA肾病患者病理表型和预后,是判断预后的新的生物标志物;证明糖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通过多基因交互作用影响IgA1糖基化并参与IgA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遗传发病机制;近年组织和参与了国内外大规模的IgA肾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根据GWAS提供的信息联合候选基因关联分析进行了IgA肾病分子遗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证明补体H因子及相关蛋白的遗传变异影响循环补体活化和IgA1复合物在肾脏的沉积,为IgA肾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张宏教授主持多项国家部委级课题和国际合作研究,也是IgA肾病国际多中心研究TESTING研究的全球负责人、CREDENCE研究中国区负责人。在肾脏病和风湿免疫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获得国际肾脏病学会研究奖、国际肾脏病学会最佳研究一等奖、国际肾脏病学会蓝色缎带奖、日本生物科学Ryobiteien

杰出科学研究奖等多项奖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科技进步奖等多项科技奖项。指导的研究生2名获全国优博,1名获北京市优博,2名获北京大学优博。近5年发表SCI论文150余篇。

研究方向

肾小球疾病的遗传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

内分泌内科高莹教授

导师简介

高莹,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甲状腺学组及免疫内分泌学组成员,北京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先后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已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29篇,累计影响因子128分,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的SCI文章21篇,累计影响因子为73.4分,他引超过250次。曾获得“华夏内分泌大会青年研究者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及教育部一等奖。

研究方向

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机制、代谢综合征以及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核医学科杨兴研究员

导师简介

杨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肿瘤分子影像探针、肿瘤化学生物学方向研究,并在前列腺癌与肾细胞癌分子影像方面做出贡献。发表SCI论文50篇,专利申请2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现任北京大学医学技术兼职PI。

研究方向

分子影像药物化学或肿瘤分子生物学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刘玉和教授

导师简介

刘玉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日本。其团队近十几年来一直从事耳科学与听力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是儿童耳聋的病因诊断、遗传性聋基因诊断、遗传性聋发病机制研究等方面有较丰富经验,针对多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迟发进展性非综合征性聋相关基因开展相关致聋机制、表型差异相关机制研究。承担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项目课题以及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课题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任国家卫健委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诊治专家组副组长、助听器验配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听力学组副组长等多个学术组织的成员。更多信息请见刘玉和老师个人主页https://www.pkufh.com/Html/Doctors/Main/Index_1324.html。

研究方向

遗传性耳聋发病机制研究-HOMER2基因突变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迟发进展非综合征性聋发病机制研究

麻醉科王东信教授

导师简介

王东信,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主任,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医学部麻醉学系和重症医学系副主任。

学会职务包括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器官保护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临床研究与转化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麻醉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担任《中华麻醉大查房》重症医学版块主编,《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常务编委,《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Journal of Anesthesia and Perioperative Medicine》和《Anesthesiology中文版》编委,《中华医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PLOS One》、《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Hear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Updates》、《Lancet》等杂志审稿人。

承担国家级部委级科研基金项目十余项,包括北京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主要研究方向是危重病人术后认知功能并发症的机制与防治、危重病人的围术期管理、产后抑郁的防治等。以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著150余篇,其中SCI收录杂志发表论著60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编或主编、主译专著16部。

研究方向

体力训练对老年虚弱病人术后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神经内科袁云教授

导师简介

袁云,神经内科教研室主任和神经内科副主任。1989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硕士学位,导师为陈清棠教授。1992-1997留学德国,先后在Essen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研究所、Bremen东部中心医院和Mainz大学神经病理研究所学习神经病理学。1996年获德国ESSEN

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导师为Gerhard教授。1997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临床工作:对疑难性周围神经病、肌肉病以及脑病有一个熟练的研究和诊断流程,在常规神经科检查手段的基础上,主要采取病理标本的常规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基因以及蛋白研究,组织标本包括周围神经、肌肉和皮肤,采取皮肤活检主要是诊断遗传性脑代谢性疾病,代替脑活检。目前还对患者亲自进行神经肌肉病的病理检查,90%接受诊治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到2017年上半年为止在8年时间内已经累积在网上为患者免费咨询达5000多人,网站浏览数量超千万人次,为患者节省非医疗支出达亿元。每年进行的神经病理检查数量约为700-800份,目前在继续递增。

科研工作:先后获得教育部归国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和首都发展基金重大课题、国际合作重大课题、国家十二五和十三五课题的资助。把临床和科研结合,科研以解决临床诊断和治疗为目的,到2017年已在国内外发表300余篇论文,多数发表在行业顶级杂志,研究结果被写入多个国内外神经肌肉病的诊治指南,或成为国外专业网站的经典内容。

教学工作:负责北京大学神经内科的教学工作和住院医师的培训考试工作,编写和参与编写了16部神经内科专著,主译两本神经内科专著。开设2门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骨骼肌疾病和周围神经疾病。

社会工作:亚洲大洋洲肌肉病中心理事、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病理学组副组长、神经肌肉病学组副组长、北京市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组长。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系统疾病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系统疾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的编辑委员。

研究方向

神经肌肉病、神经遗传病、周围神经病及运动神经元病等的诊治和研究。

二、简历投递

我院官方招聘网站路径:我院官网(https://www.pkufh.com/)→公众入口→加入我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招聘系统→博士后招收,或直接点击网址http://www.hotjob.cn/wt/PKUFH/web/index/interns。

三、进站时间

每年1月、4月、7月、10月进站,应聘者可根据官网招聘岗位发布情况投递简历,医院综合考察应聘者材料后,择优组织面试。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冯老师

联系电话:010-83575446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8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力资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