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最新研究 | 王红阳院士/文文教授团队发表胆囊癌最新研究成果

2024-05-23 10:03:54 来源: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阅读:110次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红阳院士和文文教授领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Gut(IF:24.5)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单细胞测序(scRNA-seq)和数字空间表达谱(GeoMx DSP)揭示胆囊疾病微环境分子特征及异质性,阐明嗅素蛋白4(Olfactomedin 4,OLFM4)在胆囊癌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

[[[expert-person]]]

 

△该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Gut发表

 

 

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s,GBC)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症状隐匿、发展迅速、早期转移、预后极差的特点,5年总体生存率不足5%,由于其非典型症状,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早期胆囊癌主要在良性胆囊疾病切除术后病理中被发现,目前胆囊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但能满足手术治疗条件的患者有限,并且大部分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治疗手段有限。因此改善胆囊癌临床管理需要全面了解胆囊癌微环境,探索能够用于诊断和预后预测的可靠标志物。

 

△人体胆囊结构图

 

 

研究中,王红阳、文文课题组团队针对27名患者(包括4例胆囊炎、3例胆固醇性息肉、5例胆囊腺瘤、15例胆囊癌)的43例样本进行了单细胞测序。通过整合全基因组、二代转录组及GeoMx空间组学等多组学数据,并结合传统生物学实验手段,全面揭示了胆囊癌及其前驱疾病状态的细胞景观与分子特征,解析了疾病演化过程中的微环境异质性。

△揭示胆囊癌及其前驱疾病状态的细胞景观与分子特征,解析疾病演化过程中的微环境异质性

 

 

研究发现胆囊癌显示出较强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不同病理亚型的胆囊癌在T细胞增殖模式、T细胞受体(TCR)克隆扩增特征及巨噬细胞特性上存在差异,为针对关键免疫细胞亚群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基质细胞分析揭示了基质-免疫细胞间显著的互斥性,展示了3类胆囊疾病进程中的复杂基质生态系统(Stromal Ecosystem,SC),其中SC1和SC3主要出现在胆囊癌样本中,以Fibro-iCAF和Endo-Tip亚群间的活跃交互作用为特征的SC1与预后不良相关。

△发现胆囊癌显示出较强的免疫抑制性微环境

展示了3类胆囊疾病进程中的复杂基质生态系统

 

此外,通过分子分型识别出胆囊腺癌中固有的转录变异,根据分子特征揭示了8个“元程序”,拟时序分析进一步提示了腺瘤和腺癌之间的演化关联性。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发现,OLFM4在胆囊疾病演进过程中逐渐升高,并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与胆囊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OLFM4与T细胞功能障碍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浸润密切相关,可通过MAPK- AP1信号轴调控胆囊癌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进而在促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关键作用。

 

△王红阳院士(左二)和文文教授(右二)团队

 

王红阳院士和文文教授领衔团队长期致力于肝胆肿瘤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卫健委的项目资助,本次研究通过集成多种组学手段挖掘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及靶点,利用临床样本组织学检测、质谱流式及GeoMx空间组学等先进技术验证了这些发现,并通过体内外实验揭示其分子机制。研究不仅加深了对胆囊癌及其癌变进程微环境的理解,还识别了OLFM4作为胆囊癌进展中的关键调节因子,提示了其作为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