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显微外科介绍
作者: 何晓清
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

摘要

摘要超级显微外科是显微外科的新发展,其将手术带入更为微观的世界。由此出现了很多新的手术方式和技术,也衍生出一些新理念,是显微外科发展的新趋势。本文将从超级显微外科的概念、近年来的进展、其优缺点三个方面着重介绍该项技术。以期读者能对超级显微外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上世纪六十年代,Jacobson和Suarez在显微镜下成功完成小血管吻合,并提出了“显微外科”的概念[1]。1963年陈中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完成断臂再植,让显微外科由实验室走向临床,开启了显微外科时代[2]。随后显微外科迅猛发展,出现了以断指、断肢再植,手指再造,各种组织瓣移植、神经移植与转位等为代表的很多手术方式和技术。与此同时,显微解剖学也得到深入发展,为显微外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3]。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显微外科发展日臻成熟,成为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九十年以来,随着手术技术的积累和显微器械的改进,显微外科向纵深发展,出现了超级显微外科(supermicrosurgery)。超级显微外科不仅是更精细的手术技术,也随之产生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方法,成为目前显微外科的热点领域。
 1 超级显微外科的概念
    1997年在比利时根特举行的首届国际穿支皮瓣会议上,Koshima首次提出了超级显微外科的概念[4]。其概念较为含糊,早期英文文献中超级显微外科的名字也较为混乱,如“supramicrosurgery”、“supermicrosurgery”、“ultramicrosurgery”等。2010年,Koshima将超级显微外科定义为:一种吻合细小血管或单根神经束的微血管神经吻合与切取技术,血管口径在0.3-0.8mm之间[4]。技术层面上,超级显微外科操作更为精细,需要特殊的显微外科器械。在吻合0.3mm直径的血管时,通常需要的特殊手术器械有:能放大50倍的显微镜,尖端为0.06 mm直径的显微镊子,12-0的尼龙线,0.05 mm直径的针等[5]。2010年在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首届超级穿支皮瓣会上,形成了《超级显微外科巴塞罗那共识》,认为“supermicrosurgery”更能体现技术本身的特点,建议采用“supermicrosurgery”
关键词: 超级显微外科
来源:2017年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显微外科青年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