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常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雪旺氏细胞(SCs)是构成外周神经系统的主要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受损的外周神经形态和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应用SCs移植修复SCI逐渐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SCs是构成外周神经系统的主要胶质细胞,能形成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和无髓神经纤维的神经内膜,能够分泌多种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NT-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外周神经再生的过程中提供神经营养、基质支持的作用,引导轴突再生,并完成轴突的再髓鞘化。SCI后应用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具有一定的疗效。在SCs移植后立即系统性的大剂量应用甲强龙,可以提高SCs移植后轴突的再生能力,但临床上对于应用大剂量甲强龙冲击疗法的意义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由于损伤区域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提高可以引起脊髓的特异性应答反应,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肯定的是,SCI后提高损伤区域内BDNF和NT-3的水平,是有助于轴突再生的。Bamber等人在脊髓半切模型中应用内层含有SCs的微管桥接脊髓两端,随后在移植物远端的区域内持续微量泵入BDNF和NT-3,可以观察到有轴突长入远端脊髓,并且一些反应性轴突还具有突触小体样的结构。但是这些突触是否具有传递电生理信号的性质或者这些突触的形成是否和肢体功能恢复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单纯SCs移植,由于其存活时间较短,分泌能力较弱,以及不能使再生的轴突穿过移植物进入远端脊髓,难以使神经功能得到较满意的恢复。移植的SCs在局部的迁移距离非常有限,如何在增加其迁移范围的同时继续保持其植入脊髓后的生物活性等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SCI后局部抑制因子清除的不彻底、治疗方案的单一性使SCs移植难以有效彻底的针对诸多不利因素等,这些困难成为SCs移植修复SCI的瓶颈问题。但SCs仍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因此可将其作为细胞治疗的平台,与其它细胞或组织联合移植,或与有关分子和药物联合应用治疗SCI。这些方法将会在SCI的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