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律 越自由 越主动 越健康
作者: 曾畅
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摘要

1.  健康4.0时代,人人应对健康有更高追求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与研究大体经历了初始期(1.0)、初始发展期(2.0)、成熟发展期(3.0)、创新发展期(4.0)四个历史阶段。1.0时代:只要“人活着就是健康”。2.0时代:“没有疾病就是健康”。3.0时代:“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4.0时代:强调健康能力的维护、心理与社会生活态度的完好以及“幸福感”的保持等多维度健康概念。健康认知迈入4.0时代,人人应对健康有更高追求。

2.  绝大多数人应将康置于价值排序的首位

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的不同,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但对绝大多数来说,健康应该在个人价值排序中置于首位或“动态置顶”。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健康是1,其他的如财富、事业、家庭都是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有人说,这个道理我懂,可我就是有推不掉的应酬、加不完的班、追不完的剧,等我忙完这段时间,一定把戒酒、健身、早睡这些事提上议程。当我们合理化自己伤害健康的行为时,不妨扪心自问:那些应酬是必须的吗?只能在酒桌上谈成的生意是可持续的合作的吗?那些加班是必须的吗?除了加班有没有其他提高自己工作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方法?那些熬夜是必须的吗?除了刷手机追剧,能不能用一个有质量的假期让自己得到真正的身心放松?如果人生某个阶段确实有比健康更重要的目标,也要在目标完成时尽快将健康重新上调至重要的位置。

3.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这句话理应是人们对于健康最起码的共识,遗憾的是,很多人不是这么认为。

有人认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医生,或者说医院。这类人平时对自己的健康疏于关心,一旦健康亮起红灯,便寄希望于医生力挽狂澜。可惜医院从来不是任何人的保险箱,毕竟医学的边界在那儿,还有许多生命难题无法攻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将自己的健康或生命完全托付给医院,是一种逃避自我健康责任的行为。如果过程风险不把控,结果风险凭何必须可控?

有人将“宿命论”奉为圭臬。倘若父母健康长寿,便认为自己得天独厚,可以恣意透支健康;倘若父母身体抱恙,便认为自己命中注定,任何努力也是枉然。事实上,一个人是否健康,60%取决于生活方式,17%取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只有15%由遗传决定。一个人如果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手烂牌也可能逆风翻盘;同样,一个人如果选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手好牌也可以打的稀烂。

4.  越自律的人越自由,越健康的人越快乐

自律的生活习惯,是培养自己不断趋于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它像一把魔法钥匙,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无论是考取各种资质证,还是每周3~4次的健身,甚至只是减少不必要的应酬,都让我们比以前更自由,也更自信,人生的带宽仿佛被拉宽了。有人说,生活已经太多不易,还要过的如此克己,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没错,哪怕一个极其自律的人,也无时无刻不在与自己思想和身体的撒娇、懒惰博弈,这个过程可能不是愉悦的。而当他克制冲动、克服惰性,便获得了战胜或实现自我的快乐。

快乐因为稀缺才珍贵。闲散度日、随心所欲是低浓度的快乐,忙里偷闲、偶尔放纵才能体验到加倍的快乐。

李银河在《生命唯愿 爱与自由》中写到:“如果人能够一生只做自己胜任愉快的事情,能够只交往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的人,能够克制自己无法宣泄的欲望并将其升华至美好的精神生活之中,他就一定能够得到一个快乐的人生。”她大约是遗漏了健康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我想在这段话中加上一句:“如果人能够自由掌控自己的思想和身体,并因此获得一个健康的人生,他就拥有了获得一切快乐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