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医咖秀/院士风采/
夏强
夏强 肝脏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夏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肝脏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器官移植与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肝移植质控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任国际肝移植学会儿童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儿童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儿童移植学组组长,上海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Translational Research》杂志主编。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1项,累计获科研经费逾1亿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Gut、Gastroenterology、J Hepatology、Chem Rev、Nat Comm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SCI论文173篇。以项目第一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一等奖3项。擅长成人及儿童终末期肝病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尤其在成人与儿童肝移植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查看详情
夏照帆
夏照帆 烧伤外科/全军烧伤研究所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烧伤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从医执教46年,致力于烧伤疾病的诊疗、教学和基础研究。近年来带领团队参与30余次重大事故和灾难性事件的烧创伤救治任务。先后主持国际合作重大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查看详情
谢立信
谢立信 角膜病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眼科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青岛眼科医院院长,亚太角膜病学会 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是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谢立信教授主要从事眼科角膜病、白内障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微创手术的开拓者,中国眼库建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查看详情
徐兵河
徐兵河 肿瘤内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和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和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理事长
查看详情
徐建国
徐建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徐建国(1952.04.19- )医学微生物学家。山西省平陆县人。1976年山西医学院毕业,1993年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1998年至2015年先后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2005年至今任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及其团队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新发、突发、重大、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研究,主持完成9起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学调查,包括1999年苏皖大肠杆菌O157:H7疫情、2005年四川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2005年C群流脑4821序列群疫情、2006年安徽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疫情、SARS病毒动物宿主调查等。发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可人-人传播, 发现猪链球菌的多点平行传播模式,提出行为生态传染病的学术观点。近年来致力于野生动物病原体的调查,发展了细菌宏分类学技术,发现和命名了十余种新的细菌,发现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喜马拉雅旱獭、秃鹫等在病原体传播、进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也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杨宝峰
杨宝峰 药理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等20余所著名院校荣誉教授和荣誉博士;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主席、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心脏疾病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寒地心血管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及国家科技创新群体带头人;国家教学名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及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杨宝峰院士从事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40余年,在重大心脏疾病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首次发现调控重大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分子和药物靶点,提出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学说,分别编入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主编规划教材《药理学》(6、7、8、9、10版),并获全国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在Nature Medicine, Circulation, JCI,JACC,Cir Res等著名期刊发表500余篇研究论文,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推动制药行业的发展。自主研发大明胶囊、康欣胶囊、盖中盖、粘连平、菊龙饮等多种新药及汉方药,取得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破解了三氧化二砷、氯喹、阿奇霉素等药物毒性发生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为企业解决瓶颈问题。
查看详情
杨正林
杨正林 检验/眼科/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
杨正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人类疾病基因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临床分子诊断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发表SCI论文191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获得者。
查看详情
于金明
于金明 放疗科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第十、十二、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医科院)名誉校(院)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候任理事长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山东省院士专家联合会会长山东省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会长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等多家杂志主编或副主编
查看详情
袁国勇
袁国勇
香港大学
袁国勇(1956.12.30- )医学微生物学专家。出生于香港。198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目前担任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及玛丽医院微生物学系主管,同时为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管。他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内科学院、外科学院和病理学院的院士。1997年H5N1禽流感在香港爆发期间,袁教授最先在Lancet报道了H5N1患者具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和高死亡率,而H5N1患者的样本可以在他的实验室通过自行研制的分子诊断方法进行快速检测。2003年SARS爆发期间,袁教授及他领导的小组成员追查到SARS的病原冠状病毒,被亚洲时代周刊誉为亚洲英雄。接着他又发现了SARS冠状类似病毒的自然宿主是中华菊头蝙蝠,并且提出由于蝙蝠携带有新型的病毒,是造成突发传染病的主要源头。在发现、鉴定新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工作中,他在人类和动物中发现超过50种新的病毒,10种新的细菌,2种新的真菌和原生动物。这些病毒包括蝙蝠冠状病毒HKU4、HKU5,这是MERS冠状病毒的祖先。他共发表超过700篇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超过25000次,主要涉及鉴定新型微生物或新出现传染病的研究。经过多年的临床和实验室培训与实践,他在香港大学教学玛丽医院设立了结合临床和实验室针对传染病的服务,其中包括巨细胞病毒和结核病菌的快速分子诊断。曾获香港特别行政区受勋银紫荆星章。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查看详情
岳建民
岳建民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岳建民,1962年5月出生于陕西彬县,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查看详情
曾益新
曾益新 副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曾益新,医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医院院长、党委常委,中国科协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校长等。主要从事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及生物治疗研究,多次取得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2018年03月,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 ,中共十九大、二十大代表 ,十九届中央纪委委员
查看详情
詹启敏
詹启敏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专家,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担任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癌症整合组学”前沿科学中心 主任。担任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院长。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监事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委会理事长、欧美同学会海外医师协会会长。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转化医学研究,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癌变机制研究中取得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从基因组水平和微环境视角全面系统揭示食管鳞癌的遗传变异特征。通过聚焦癌前病变和肿瘤微环境阐明食管鳞癌的发病机理、并为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提供重要基础数据。聚焦肿瘤与宿主互作的科学问题,锁定影响50-80%肿瘤患者的泛组织损害的典型疾病——恶病质。综合应用多组学分析技术和新颖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系统阐明导致恶病质组织损害的肿瘤源性关键分子及其作用机制,为恶病质新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在国际医学生物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引用20400多次。出版著作16部。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170余次,17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查看详情